
《奪冠》主要講述了中國女排從1981年到2016年中國女排的激情歲月,全篇通過郎平為主線,她加入中國女排后在教練的訓練下,最終獲得冠軍,但卻因為訓練強度過高,導致身體受傷,無法繼續進行排球運動,之后在美國留學期間被美國女排聘請為教練,于2008年奧運會險勝中國隊,后來在朋友的勸說下回國擔當中國女排的教練,當上教練的郎平采用新式訓練方法,雖然中途遇到很多困難,但最終帶領中國隊奪得2016年冠軍。
在此次觀影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郎平那堅韌的性格,面對艱苦的訓練環境能夠迎難而上,一次次的突破自己的極限,并在正式比賽中越挫越勇,面對比分落后的情況仍舊冷靜應對,最終贏得比賽,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女排精神。
因為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導致郎平的職業生涯因為身體原因無緣排球運動,只好出國留學,想必最感到難過的就是郎平自己,喜歡排球運動卻無法再次參加比賽,這大概也是郎平后來應聘美國女排教練的原因,想要重新回到賽場上,哪怕是以一個教練的身份。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郎平帶領的美國隊險勝中國隊,證明了郎平的教練實力,但也因此受到許多國人的指責,因此辭退了自己教練的身份。
后來郎平在以前的隊友的請求下擔任了中國女排的教練,作為一名前美國女排教練,她認識到中國以前那種訓練方式已經不適合現在這種局面,必須吸取國外先進的訓練方式,因此郎平力排眾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采用大國家隊模式選拔人才,充分利用每名隊員的優勢來進行比賽,雇傭國內外優秀陪練鍛煉能力,不在采用以前那種艱苦的訓練方式,因為她想讓隊員們能夠享受排球,而不是被排球訓練導致早早的退役。
但是只有先進的訓練技術,沒有相應的精神也是難以成功的,因為隊員們訓練的動力不足,或因為戰術上的選擇,引發許多隊員的不滿,再加上為了磨合隊員們的配合導致在國際比賽上連連失利,這導致許多隊員退出,使許多人質疑郎平的教練水平。
2016年奧運會,在中國女排接連失利的情況下,面對的最后一戰對手卻是巴西隊,在這種情況下隊員們受到的壓力可想而知,他們在這種壓力下,最終拋棄之前的成見,協力一心,戰勝了占有主場優勢的巴西隊,并在接下來的對戰中連戰連勝,最終取得了奧運冠軍,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女排的實力。
通過這次觀影我認識到:隨著時代在進步,自身也需要學會改變,來適應這個新的時代,只是固守以前的老規矩,只會被時代所拋棄,但是在適應這個新時代的過程中,也不能夠忘記自己的初心,如果只順著時代發展而忘記了自己本心,也只不過是一個隨波逐流的扁舟罷了,既要學會改變,也要牢記自己的初心,才能在這個時代中掌握自己想要前進的方向,成為一艘遠洋巨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