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
讀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
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
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
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
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
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
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
最后總結:
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
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例文:
讀《美麗的吻》有感
文章主要寫了,在西雅圖殘疾人運動會上,9名參賽者全部是身體或智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只聽槍聲一響,所有的孩子都爭先恐后地跑了起來。突然,一個男孩在跑道上跌倒了,他緊張地爬起來,再次跌倒,他又堅強地爬起來,再次跌到,他又堅強地爬來……連續好幾次他哭了,8個孩子都跑回了他身邊,這時一個患有“恐低綜合癥”的女孩在男孩的臉上吻了一下。然后,9個孩子手挽著手走向終點……
在生活中,我也經歷過很多這樣的事情。有一次,我們年級段舉行集體跳長繩比賽。突然,一名同學絆倒了,并且把腳扭傷了,我們馬上放棄比賽把他扶到醫務室。可不是嗎?比賽重要,可友誼更讓人珍貴。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這不是響亮的奧運精神嗎?記得在某次學樂器的過程當中。別人堅持學了二三年,而我一個星期后就放棄了。想想那個小男孩,一次又一次頑強著,掙扎著想爬起來。那只是堅持不懈嗎?那是在挑戰自己是勇氣和毅力啊?和他相比我無地自客……
讀了這篇文章,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動了。9個孩子手挽著手走向終點的畫面將永久地定格在我的心中。反復跌倒又爬起的小男孩,你的堅強令我們嘆為觀止。渴望奪冠卻毅然轉身回跑的8個孩子,面對你們純凈如水晶般的心靈,有多少身體健全者自愧不如!
我深深的佩服這9個堅強、勇敢、團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