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同年,不顧趙云等重臣勸陰,打著為關羽復仇的名義,選擇了東征。可惜,他稱帝之后的第一戰并不順利——江東陸遜設計,火燒連營七百里,殺得劉備元氣大傷。隨劉備出征的文臣武將,也或死或降,損失慘重。更悲催的是,此敗之后,劉備未能回到成都,而是病逝在了吳蜀邊境線附近的永安。如此看來,吳蜀兩國好像結下了大梁子,本該不死不休。
可令人意外的是,劉備去世,諸葛亮作為托孤重臣,總攬朝政之后,不僅沒有為劉備復仇,反而主動向孫權示好,重新恢復了吳蜀聯盟。諸葛亮為什么要這么做呢?是因為他太慫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諸葛亮慫,他肯定會教導劉禪,做一個守成之君,不可能五度北伐,暗懷吞魏之志。那么,他這么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內憂外患,不得已而為之
諸葛亮和劉備,是一對模范君臣,私交非常好,為了完成劉備一統江山的遺愿,諸葛亮都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與江東之間的過節,肯定不會隨隨便便就翻篇。可是,當時劉備新敗,損失了大量的兵力和人才,南蠻蠢蠢欲動,隔三差五的搞事情,蜀漢內部還沒有完全安定。這種情況下,如果諸葛亮貿然出兵,為劉備復仇,除了重蹈夷陵之戰的覆轍,不會有其他結果,甚至有可能遭到江東和曹魏的同時進擊,腹背受敵,從而走向滅亡,這是諸葛亮無論如何,都不想嘗試的。
二、避免唇亡齒寒
就算諸葛亮握有足夠的力量東征,而且沒有后顧之憂,他優先選擇的目標,也不會是東吳。因為當時曹魏才是最大的勢力,一旦東吳和蜀漢,有一方先滅亡,另一方便會陷入亡國的危機。所以,與江東之間的新仇舊恨,諸葛亮不是不想清算,但是在滅魏之前,他不會動手。這一點從鄧芝出使東吳時,孫權說滅魏之后,吳蜀平分天下,鄧芝卻堅持說,到時候雙方各憑本事,便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想法。
三、諸葛亮不喜變通
另外,諸葛亮本身最擅長的是政事,而非軍事,而且在戰略方面,他少有變通,喜歡一條路走到黑。這一點從他出山時,確立了隆中對,輔佐劉備十余年,幾乎沒有任何調整,甚至荊州淪陷之后,不阻止劉備伐吳,試圖奪回荊州,將計劃拉回正軌;以及他北伐之時,制定了策略,魏延提出可行性不低的子午谷奇謀,他直接拒絕,一直不斷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北伐,不斷的碰壁,便可以看出。
另外,他為了避免變數,先后設計除掉了劉封和魏延,同樣說明了他的這一特點。因此,既然最開始的時候,他便確立了聯吳抗曹的想法,那么在荊州無法奪回的情況下,他積極修復與東吳之間的關系,恢復吳蜀聯盟,也在情理之中。
通篇分析之后,我們不難得知,劉備病逝永安后,諸葛亮沒有出兵東吳,為劉備復仇,反而修復吳蜀關系,并非因為他慫,而是出于多方面的考慮。當然了,這也與劉備屬于戰后病逝,并非被江東擒殺,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直接死于江東之手,雙方定然不死不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