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食物,自有記憶以來,村里人都叫它紅苕。
我對紅苕是又愛又恨,小時候算是吃夠了!
吃紅苕意味著過苦日子,喝紅苕湯,那更是苦中之苦了!記得小時候,我曾經討厭過紅苕!
那是生活最艱苦的日子,母親既要干農活,又要喂養六個大大小小的娃,加上幾頭豬要養,能夠煮熟喂飽娃和豬已經是相當能干的了。那些日子,早上是紅苕稀飯,配一碗泡菜;中午是稀飯紅苕配泡菜一碗;晚上連紅苕稀飯也沒得吃,就是紅苕湯!
此時,母親就會給我們上憶苦思甜課:
“你們算是幸福的啦,有紅苕吃,至少餓不死嘛!想想你們頭上的一個哥哥,出生在大躍進,一大家人只能用土缸缸去人民公社伙食團分幾坨紅苕以及極其有限的一點點紅苕湯。每頓吃飯時,你們的哥哥總是站在凳子上捂著缸缸,不要人舀那幾坨全家人的紅苕,他想一個人吃,因為,他餓得實在不行了。他三歲那年便夭折了。他是活生生給餓死了的!”講到這里,媽媽總是泣不成聲。
那時我們小,不懂得媽媽內心有多痛苦!
我的媽媽非常能干,就是紅苕她也能變著花樣讓我們盡量管飽肚子。
當然,我們也有苦中尋樂的時候。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偷偷從家里帶一兩根紅苕到山頂去,找幾根干柴,把紅苕燒來吃。那炙烤的香味散發出來,直撲鼻孔,常常讓圍著的伙伴們垂涎欲滴。
于是,每隔幾天,伙伴們都輪番著帶來紅苕,拾得干干的柴,讓山溝溝里冒出青煙,飄出苕香……
也就在這個時候,一群面帶饑黃的孩子就圍著這烤熟的紅燒唱歌。歌聲里既有紅苕帶給我們的滿足,更有著幾許淡淡的哀愁!
種紅苕的季節是農歷四月左右。
其實正月一過,家家戶戶、每個生產隊,就要忙著整理平整土地,侍弄紅巖苗床。這可是個細致活兒:先將平整后的土,掏成長方形的土廂,然后挑個頭不太大,長條一點的紅苕做種子,接著用小鐵撬撬個小窩子,把紅苕最尖的一頭向上,稍大的一頭向下,埋在土里。大半天工夫下來,一大塊地全是工整的長方框,里面象梅花形的紅苕頭,齊扎扎的露出笑臉!
勞動的成果是滿滿的!
我們家種紅苕苗時,大多是全家一起上陣。兄弟姊妹們除了做一點輕松的事情外,媽媽總是承包了翻土,搗碎、開廂、選種等活兒,接著挑來糞水往廂里潑,等待糞水全浸入泥土,再抱來大大捆的玉米桿把整個苕廂覆蓋起來,讓這些苕寶寶安心躺在苗床。
也就在這時候,我們才悄悄發現媽媽站在土坎,沖著蓋好的苕苗廂笑起來。她知道,苕種子埋下去了,就等于埋下了希望,一大家子的生活又有了奔頭!
好容易老天不緊不慢的下了一場雨,母親便彎下腰,用右手使勁往苕埂里插,試探土里濕潤的程度,如果指姆插入土中,掏不出干土,這就意味著可以移栽苕苗了。
這時她就會面帶笑容地指揮一家子剪苕藤,栽苕苗。
栽紅苕是相當辛苦的。

一是需要搶抓栽苕的時機:必須趕在土被雨水濕透后、太陽出來前栽上,否則錯過一場雨水,又不知什么時候老天才會光顧另一場雨水。
再有,栽苕苗完全是體力活兒,一畝地下來,腰酸胳膊疼,最恐怖的是,指甲里滿是泥土,最恐怖的是,有的連指甲都被土中的硬物戳翻了,有的手指被泥土刺破了皮,滲出殷紅的血來,鉆心地疼。
即使那些日子那么艱苦,可是挖紅苕的場面依然相當喜悅:男勞力一般挖,而且用力一兩鋤挖松,再提著紅苕藤的頭,輕輕一抖,一窩大大小小的紅苕就集體起來了。不一袋煙功夫,一塊地里的紅苕便像久別重逢的孩子一樣,東一堆、西一堆聚在了一起,新鮮紅潤的臉龐直沖著一群群勞動者笑嘞!
那時分紅苕場面最熱鬧,也最有儀式感。婦女、老人或小孩就用籮筐一筐一筐裝滿,記工員和另外兩名男工就挨家挨戶抬起稱重,登記數量,論工記分。憑工分分紅苕。
高興起來了,男男女女們邊挖邊麻紅苕,邊開著小孩兒們聽不懂的玩笑,此時稱稱報數的吆喝聲,男女的嬉戲聲,小孩兒地頭的打鬧聲,響徹整個村子的上空。
人們用這種特有的方式展示豐收后的喜悅!
紅苕大挑小筐的往地窖里放,堆得滿滿蕩蕩的。而這時候,母親特別高興,特別珍惜這關系一家子一年生活的“棒子”。
傍晚時分,母親會挑一盞煤油燈,小心翼翼地像呵護孩子一般,撫慰那些躺在地窖里的紅苕:用手摸了摸,摸得平平整整的,然后上面加上一層薄薄的細沙泥,再蓋上谷草。爬上地窖,關上門板,上好鎖,再用一大捆剌藤掩住地窖,生怕別人偷了去。
那時候,一家家、一排排的地窖里都躺著滿滿蕩蕩的紅苕,院子里是孩子們趕著雞鴨進圈的吆喝聲,想著有紅苕吃了,不餓肚子了,開心地跑呀、唱呀!
剛收了紅苕是舍不得去地窖撿來吃的。一般家庭都是吃不小心挖爛了的“斷節子”,或者到山上去清理挖漏下的紅苕。這樣拼拼湊湊,直到快過年了,才舍得打開地窖。
紅苕是天寒地凍的日子最暖心的東西,更是村子所有人的精神支柱。我喜歡它!
最“嗨”的日子是和哥哥下窖撿紅苕的日子。
不知什么時候,姊妹們發現窖里面說話聲音特別渾厚,圓潤有回聲,感覺就像今天面對麥克風,發出的舞臺混響。于是姊妹幾人總喜歡跟哥哥爭著往地窖跳,邊撿紅苕邊吼歌。簡直就是這邊唱來那邊和,心里美極了,幸福極了!
紅苕還能變著花樣吃。
改革開放,包產到戶后,每家可以奢侈地挑那么一兩擔,甚至幾百斤去村上磨成漿,瀝成水,曬成淀粉,其實就是紅苕粉,但當地人叫它為“芡粉”。
有了芡粉后,紅苕似乎更可愛多了。
可以用芡粉做成粉條、粉絲,炒著吃,燜肉吃。有一種美味叫“螞蟻上樹”,就是用紅苕粉條加肉末做成的,起鍋時加點糊椒粉、花椒粉,再追加點佐料,吃起來有滋有味。如今大小餐廳的菜譜都有這道奇菜!特別是將芡粉趕制成粉皮,切成小塊,炒熬鍋肉,加幾節蒜苗,那簡直是美味中的極品!
我對紅苕還有一種不了的情結。
記得在最困難的時刻,紅苕除了是一家整個冬天和開春的口糧以外,更是我上學學費來源之一。
開學前幾天,母親總會背著背筐跳下地窖撿一背筐起來,第二天用籮筐挑上,汗流浹背地到十里開外的集市去賣。3分、5分一斤的紅苕要趕幾個場才能湊夠當年幾塊錢的學費呀!
如今,街上也很少有挑著、背著賣紅苕的人了。因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了,紅苕也已提高了身價。它已經堂而皇之進了超市,而且價格不菲。
其實,這些紅苕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有食品專家家對它專門做過研究,稱他為食品中的黃金。據相關資料記載:
紅苕中含有一種類似雌性激素的物質,對保護人體皮膚,延緩衰老有一定的作用,不少人將其當作美容養顏的食品。紅苕富含鉀、β-胡蘿卜素、葉酸、維生素C和維生素B6,這5種成分均有助于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助于人體細胞液體和電解質平衡,維持正常血壓和心臟功能;β-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有抗脂質氧化、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葉酸和維生素B6有助于降低血液中高半胱氨酸水平,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及腸胃蠕動,從而起到通便和預防結直腸癌的作用。作為β胡蘿卜素的最佳食物來源,它有助于人體制造足夠的白血球來抗擊感冒病毒侵入導致的感染。此外,紅苕還有預防肺氣腫、減肥瘦身、抗糖尿病等作用
不是么?我沒吃紅苕已好長一段時日了,一想到年少時吃過的紅苕,感覺每一個毛孔都還散發著紅苕的味兒。
于是,我特別懷念那曾經漫山遍野的紅苕,特別感恩這極為普通的紅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