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寧波,爸爸出生在將軍縣紅安,媽媽出生在山核桃之鄉臨安。我是純正的寧波人,但我也會把紅安、臨安當做自己的家鄉,也時不時說自己是紅安人、臨安人。每當我讀到“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類詩句時,總會想起媽媽小時候住的“小洋樓”和那條終年潺潺流著的、永不干涸的小溪,我把那里看做是我的第二故鄉。
媽媽家的老屋位于臨安橫畈鎮廟下村,人們用家鄉話說它是“黃班”。村邊有一座寺廟叫白馬寺,廟的上邊叫廟上村,下邊叫廟下村,村名由此而來。
老屋共有兩層樓。一樓有廚房、飯廳和小客廳,在樓梯下還有一間衛生間。廚房里,灶頭、碗柜高傲地挺立在墻邊,好像在比誰的功勞大;小石槽卻在一邊不爭不吵地立著,供大家洗菜洗碗。吃飯時間到了的時候,一家人一定在廚房里忙里忙外,這是多么快樂,多么幸福啊。二樓共有三間臥室,整個樓層空間雖然不大,但我非常愛它。因為沒有它,我就不存在了。媽媽住的那間臥室,只有一個小小的燈泡照明,地面是水泥的,有幾面墻還沒刷石灰,說明她小時候家里條件十分艱苦,但這個房間里的床、書架,甚至每一顆釘子,都和我息息相關。

老屋門口有一條通道,通往臨近小溪邊的地下。地下室其實是一個小的養殖場,里面養了幾只年豬、家鴨。這里有一扇門,通向小溪和菜園。菜園在橋底下,說是菜園,其實還種了魚腥草。媽媽生病咳嗽時,外婆會從菜園里摘幾顆魚腥草,把它放在沸水里煮,然后濾掉葉子成了一碗湯;媽媽喝了兩天,咳嗽就好了。這也是外婆保護最好的菜園,一旦有人走到橋下,外婆就提前將它蓋好,別人就發現不了。
大門右邊有一條小溪,即使天干旱,它也不會干涸。沿著這條小溪一直往下,兩岸慢慢變寬,成了大河。村中的人們居住不密集,但都圍著小溪。早上,(星辰美文網www.fundacaoaristidesdesousamendes.com)人們總會起來洗衣服、打水。一家人都喜歡這條小溪,它對我們幫助太大了。年輕體壯的外公總是搶著挑水,外婆則抱著臟衣服走向小溪。有一次,媽媽、舅舅和別的孩子跳入溪中游泳,結果掉了一只鞋,回去后被外公批評了,媽媽就再也不敢穿鞋游泳了。
屋子后方,有一座小山,山上種滿了樹林。每當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鳥兒們也回來了時,蟲子們會報喜:“春天到了,大家快醒來吧!”這時,小鳥也在枝頭歡快地歌唱,山下的溪水也唱合著,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每每這個時刻,媽媽會情不自禁地放下筆,跑出大門,三步并作兩步跑到山上,去呼吸新鮮的空氣,看著云朵飄過,欣賞春天的景象。在山上可以看到車來車往的小橋,和那點綴了風景的小溪,是多么美,多么自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