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劉禪,你可能馬上會想到“樂不思蜀”的故事,嘴一撇,不屑地說:“他不就是那個昏庸無能、忠奸不分的昏君嗎?”
首先,可能有人認為他“樂不思蜀”,沒有雄心大志,是個昏君。但我認為,這正是他大智若愚的表現。試想,他當時作為降國的國君,在那種危險情形下若說“我十分想念我的國家”,該會是怎樣的下場?一定是必死無疑!而且,不但劉禪會死,他的那些隨從、大臣也會必死無疑。所以,他的“此間樂,不思蜀”是委曲求全,是大仁大義,是仁慈君主的體現。

其次,還有人認為,他在位期間沒什么功績,都是諸葛亮幫他的。其實不然,在諸葛亮死后,劉禪獨自掌管蜀國29年,若他真的像民間傳說那樣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在群雄爭霸的三國時代,北有曹魏,東有孫吳,又怎能讓蜀國支撐那么多年?
還有人說,鄧艾攻打蜀國時,劉禪手里還有三萬精兵,足以守城,但他卻選擇投降,是不明智的。但我認為,劉禪投降這個決定是對的。蜀國多次北伐,國力衰弱,民不聊生,從官員到平民百姓,都厭惡戰爭。他投降,正是他愛民的表現,讓老百姓免除戰爭之苦。
細讀歷史,你會發現,劉禪是一個聰明的人,一個懂得進退的人,一個心系百姓、大仁大義的人。